文脈丨追尋城市之根
河東區
河東區是天津的發祥地、原生點,是洋務運動在北方的中心,是近代中國工業的搖籃。河東區歷史積淀深厚,區內大直沽有800多年的歷史,素有“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衛”之說,非物質文化遺產79項;我國第一所電報人才培養基地、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第一輛自主設計制造的飛鴿自行車、第一塊國產手表等都誕生在這里。
今日河東,10分鐘到機場,20分鐘到濱海新區,30分鐘到北京;擁有8.28公里長的海河沿岸,擁有6平方公里可開發的土地,區位優勢明顯;第一家總部設在天津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渤海銀行落戶河東,商業綜合體面積居中心城區第一,是投資興業、休閑娛樂、安居生活的福地寶地。
“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衛”
天津生成發展的源頭究竟在哪里呢?一提及此問題,歷史學家們便會不約而同將目光投集到坐落于河東區境內的大直沽。以漕運文化、媽祖文化、廟祠文化、洋務文化等為主要內涵的直沽歷史文化,既孕育了天津城市的源頭,代表了城市空間機制的發展史,又引領了天津近代工業文明,體現了歷史文化的演變與傳承,形成了大直沽地區求富圖強的文化脈絡和人文精髓,奠定了自身獨有的歷史風貌與地位。
早在元代建立之前,蒙古王國已在這里“置司,設熬煎辦”,開始組織灶戶生產食鹽,這乃是天津地區最早見諸史籍記載的商品生產活動。
漢代,這里屬章武縣管轄;唐代,又是征伐遼東的往來必經之地,像附近大孫莊的掛甲寺,就是唐太宗東征時憩息掛甲的地方;后來宋、遼對峙,以海河為界,大直沽屬遼、金之地,金兀術的直沽寨也設在這兒。
▲ 昨天的歷史是永恒的,即使她沒有留下任何印跡。元代以前的大直沽,雖然文獻無征,但“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衛”這兩句話早已為世人所共識。
遲自元代至元年開始,大直沽歷史有了明確的記載。史料記載:“天津地名自直沽始”(《金史·完顏左傳》),距今約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海運的發展使大直沽在元代就成為經濟、行政、軍事、宗教文化中心和天津商品經濟的發祥地。明正德年間胡文壁《與倫彥式書》說“元統四海,東南貢賦集劉家港由海道上直沽達燕都,舟車攸會,聚落始繁,由宮觀、有接運廳、有臨清萬戶府,皆在大直沽”。所以,當時正因為鹽、漕兩業的發展,大直沽成為天津城市最早的行政和軍事管理中心,并呈現出一派興旺繁榮景象。
媽祖文化──精致綿長的信仰
▲ 天妃碼頭
元朝建都后,天津成為政府南糧北運的終點,漕運不斷興盛,于是對媽祖的祭祀活動也隨著海事海難的頻繁而紅火起來。上至皇家下至官民人等,都十分關心漕運的安全,而尤望天妃之庇佑。那時,當海上“若乃纖云召陰,勁風起惡,洪濤騰沓,快帆摧撞,船工們束手罔措,命在頃刻”;他們雖承受千辛萬苦,卻膽戰心驚,不知多少人葬身魚腹。于是,船工們寄托航海女神天妃的庇護,以保佑他們出海平安。就這樣,東南沿海人民所虔信的護航女神“媽祖”被第一次供奉到了北方。
▲ 古代媽祖石雕像
至元年間在大直沽建立了中國北方第一座媽祖廟——天妃靈慈宮。每年由皇帝遣使備禮致祭,或交付官漕司及當地府官行祭。大直沽媽祖文化就此產生,并涌現出大量的傳說故事、史籍記載、碑文、詩詞等文化遺產;天津的天妃宮與福建湄州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并稱為中國三大媽祖廟。
▲ 天妃宮與天后宮(現位于天津市南開區古文化街內)東西相望,布局有大殿、后殿、東西配殿、二門、山門、戲樓等建筑。上圖為天妃宮建筑模型。
2006年5月25日,天妃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02年,在天妃宮原址上興建的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陳列由“浩瀚的海洋”“神氣的媽祖”“海與河的城市”“永恒的遺址”4個部分組成。
天妃宮遺址是中國海上漕運發達的重要遺存,是天津城市原生點的標志,對研究中國海上漕運、天津港口文化和天津城市胚胎的早期聚落具有重要價值。2017年,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聯合天津地區其他博物館在征詢專家意見后,從天妃宮遺址出土文物中篩選出189件(套)西周至清代時期的金屬文物器進行保護修復。
北方洋務運動的中心
在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后,中國的有識之士已深刻省悟到,國欲自強,必須認真學習西方,興辦各種洋務事業。洋務運動,是清政府首次大規模學習西方的自覺行動,此舉首先出現在南方,施行的北方中心在天津,天津的中心則是在河東。河東是那個時期清政府在北方的一塊“開發區”。
在坐鎮天津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的推動之下,大直沽一帶創辦了北洋機器局,北洋水師學堂,還有建立在原柳墅行宮舊址上的北洋武備學堂等,形成了“兩堂一局”的北方洋務運動中心,成為清末北方重要的軍事工業及科學技術基地、重要的軍事教育基地、重要的洋務人才基地、重要的思想文化傳播基地。一些洋務設施、發明創造,乃至杰出人物,都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堪稱第一:
清末亞洲最大最好的火藥制造廠、中國最大的軍火工廠——天津機器局(東局,1866年春創辦)
中國北方第一所電報水雷學堂(1876年5月建立)
中國第一條電報線架設(東局子到直隸總督行館之間,1877年6月);
中國最早的新式海軍軍官學?!毖笏畮煂W堂(1881年)
中國第一所培養近代陸軍軍官的軍事院校、第一所培養近代鐵路人才的學?!旖蛭鋫鋵W堂(1885年)
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鑄幣廠北洋鑄幣廠(又名天津機器局鑄錢局,1890年)
中國人自己制成的第一個氫氣球在武備學堂升空。
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和近代工業的發展,為中國培養了一批近代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
中國最早的陸軍軍官學校──北洋武備學堂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李鴻章在原柳墅行宮舊址上創辦了一所中國最早的陸軍軍官學?!毖笪鋫鋵W堂。該學堂從當時陸軍最先進的德國聘請教師,課程設置亦參考德國,力求用最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培養新型陸軍軍官。該學堂的學規章程,奠定了晚清陸軍學堂內部制度的基礎,后為湖南、安徽、陜西、河南、山西等省創辦武備學堂所參用。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武備學堂的愛國教官和學員奮起抗擊,戰斗中90余名學員英勇犧牲。
▲ 天津武備學堂原址在天津大光明橋東河沿。從這個學堂走出的畢業生,很多后來都成了北洋政府軍界、政界的風云人物。如曾任大總統的馮國璋和曹錕,曾任國務總理和執政的段祺瑞,曾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的張紹曾、靳云鵬,此外還有數十位督軍、總長、省長等高官。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學堂被焚毀。
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
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嚴復
▲ 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縣人,近代極具影響力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 ,新法家代表人物。毛澤東曾稱贊他是“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
在河東生活了整整20年、主持北洋水師學堂教務的嚴復,清光緒五年(1879年)畢業于英國海軍學院而歸國,轉年(1880年)即被李鴻章調至天津創辦北洋水師學堂,先任總教習(教務長),后又升任會辦(副校長)、總辦(校長)。從1881年創辦至1900年被毀滅,嚴復經歷了該學堂興亡的全過程。
本來,嚴復在北洋水師學堂,是熱衷洋務而一心辦學的,但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海戰的爆發及次年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滅,卻使他深受震撼。他深深認識到,只引進西方的技術而不引進西方的思想,是無法實現自強目的的。而欲求自強,首先須對國民思想觀念上作一番維新。于是,他在主持校務之余,接連撰寫并于天津《直報》發表了一系列驚世駭俗的文章:《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原強續篇》和《救亡決論》,火山噴發般地向國人提出了民主、自由、平等的新主張,戰斗鋒芒直指封建專制。與此同時,他還著手翻譯了著名的《天演論》,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極力勸導國人必須自主與自立。此書的譯成發表,轟動一時,諸多愛國志士從中尋到了思想武器,而后的毛澤東、魯迅、郭沫若等,無一不受到了這部書的深刻影響。
▲ 康有為見到此書后,稱贊嚴復“譯《天演論》為中國西學第一者也”。梁啟超因之宣講“進化者天地之公例也”。蔡元培在《五十年來中國之哲學》中盛贊:“近五十年來西洋哲學,推侯官嚴復為第一?!?/span>
為了更好地宣傳自己的維新思想,嚴復還約集好友在津創辦了《國聞報》。該報為正在蓬勃開展的維新運動和陸續頒布的變政新法而搖旗吶喊,很多尖銳、潑辣的重要文章,都出自于嚴氏手筆。此報和梁啟超在上海創辦的《時務報》一南一北,成了維新運動兩面旗幟和兩大陣地。這一時期工作在河東的嚴復,可謂思想最活躍,觀點最新銳,批判精神最張揚,他為中國人民的思想啟蒙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杰出貢獻。
中國最早的商埠火車站
──天津老龍頭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直隸總督李鴻章在天津興修鐵路,開創了中國大規模修建鐵路之先河。天津修建鐵路,緣自開平煤礦運煤的需要。
清光緒四年(1878年),開平礦務局在天津正式成立,委唐廷樞為總辦。光緒十四年九月初五(1888年10月19日),唐津(唐山-天津)鐵路通車,天津火車站建在河東旺道莊。當時,車站按“運煤為主,兼辦小型客貨運輸”設計建成。為滿足修建津榆(天津-山海關)、津蘆(天津-北京蘆溝橋)鐵路的需要,天津火車站自旺道莊遷至季家樓、火神廟重建。
光緒十八年(1892年),新建火車站竣工,取名“老龍頭”火車站,成為中國最早的商埠車站。
▲ 1899年《天津城廂保甲全圖》中記載的天津鐵路運輸場景。
百余年來,坐落于海河之濱的天津老龍頭幾經更名,歷盡滄桑。她歷經清末、民國、共和國三個時期,飽受八國聯軍和日寇入侵的創傷,目睹了可歌可泣的斗爭故事,同時也見證了天津鐵路的發展和變遷。
▲ 上圖為1937年前后的老龍頭火車站。車站門口豪華小轎車停成一排,廣場一側是黃包車等候區。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不斷加強天津站的建設,多次進行維修改造;在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歷次核定中,天津站均被鐵道部核定為特等站。改革開放以來,天津站兩次大規模的提升改造,使“老龍頭”發生了巨變,她已成為天津市最主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 1988年建成的新天津站。
▲ 1988年新天津站前廳的巨型穹頂油畫《精衛填?!?。
(來源:河東區委宣傳部、河東區紀委監委、河東區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