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并作出重大工作部署。這充分表明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十四五”規劃這一歷史新進程的重要發展目標,也是順利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根本指引。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和意義
首先,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黨和國家順應時代發展規律不斷調整發展戰略的總結和深化。實踐產生理論,理論指導實踐,偉大的實踐必然會誕生偉大的理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理論的提出不是迫于外部壓力的短期應對之策,更不是關上大門回到所有領域都要求自給自足狀態的無奈之舉。這一重要理論是黨中央堅持獨立自主,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實踐而提出的重大戰略命題,深刻反映了我國堅持走獨立自主和互利共贏道路的強大決心,也表明全黨全國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發展理論、發展制度的強大信心。
其次,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發展戰略的根本指導原則。高質量要求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益。然而,除了這些指標外,經濟體系的循環程度也是衡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循環都會受到國際國內雙重因素的影響,如果過于依靠外需,整個經濟體系就缺乏穩定性和安全性;如果過于依靠內需,整個經濟體系也會缺乏活力且多樣性得不到保證。因此,只有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才能真正實現經濟體系的健康“大”循環。
最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背景下,保障我國發展利益的根本之策。近幾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摩擦頻發,個別國家對我國高科技產業的打壓意圖極為明顯,使我國發展利益受到威脅。在這種背景下,黨中央果斷提出了“雙循環”發展戰略,要求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必須立足于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必須立足于自身內需體系的完整、必須立足于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必須立足于確保自身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為未來我國經濟的健康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要求國內大循環的暢通,又需要國際大循環的穩定,更需要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從實際情況分析,滿足這三大要求既擁有機遇,又面臨挑戰。
從機遇來說,一方面,我國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工業生產體系,無論是產業門類數量,還是工業產值規模都位居世界首位,強大的生產能力為國內大循環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礎。另一方面,我國對外開放程度和水平正在日益提高。對外開放是我國過去幾十年取得高速發展的法寶。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外開放更是不斷邁出高質量的新步伐,無論是外商投資法的修訂和實施,還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和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這也為國際大循環的形成提供了支撐。
從挑戰來看,目前內需不足和部分領域的核心技術缺失是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面臨的主要困難。一方面,雖然我國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已經超過40萬億元,但從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內需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國內大循環順利進行的一大堵點。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部分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缺失,整個經濟體系的國際大循環處于不平衡、不平等、不安全的狀態,這也會影響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順利形成。
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具體路徑
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具體路徑包括根本抓手、根本前提、根本動力三大維度。
一要以擴大內需戰略為根本抓手。擴大內需戰略的本質就是要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為廣大居民搭建一套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的長效機制。收入層面,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盡可能穩定和提高居民綜合收入水平。成本層面,要積極發揮政府頂層設計作用,加快構建包括住房、教育、醫療、育兒、養老等領域在內的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最大程度地降低大多數居民的生活成本。消費層面,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以高質量供給來引領、創造和滿足潛在的高標準需求。投資層面,要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尤其要通過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等領域短板以及推進重大科研設施等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二要以構建解決實際問題的科技自立自強體制為根本前提??萍紕撔乱嫦蚴澜缈萍记把?、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通過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實現整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整體性提升。要通過深化科技投入體制改革,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實現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要通過優化科技人員評價機制,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最大程度釋放整個社會的創新活力。
三要以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戰略為根本動力。無數個事實都證明,只有國內經濟體系做好了與國際經濟體系展開競爭的充分準備,對外開放才能促進國內經濟體系的發展。因此,必須立足國內大循環,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促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在此基礎上,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蔡之兵)
- 上一篇: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
- 下一篇:深刻認識中央委員會工作條例的重大意義和主旨要義